鼓的分类

鼓的分类可分为腰鼓、同鼓、排鼓、书鼓、战鼓、板鼓、花盆鼓、康加鼓、定音鼓、小鼓、邦哥鼓等多种类型

  腰鼓: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,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,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,称为“正鼓”或“和鼓”。明代以来,“凤阳花鼓”、“花鼓灯”和淮北“花鼓戏”中多用到腰鼓,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。  腰鼓形似圆筒,两略细,中间稍粗,两蒙皮,鼓身有两支铁环,用带子悬挂在腰间,两手各执木槌敲打,腰鼓无固定音高,音响清亮,既可用作伴舞乐器,也可作为舞蹈道具,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,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。

  花盆鼓:因鼓面大、鼓底小、状如花盆而得名。由堂鼓演变而来,也称“南堂鼓”。由于形状似缸,还有“缸鼓”之名。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、器乐合奏及奏。花盆鼓的鼓身高60厘米,鼓上面直径57厘米,鼓的下皮比上皮小倍,直径为28.5厘米,鼓身周围绘有民族风格的金色云龙图案,形象维肖,栩栩如生。并附用制的鼓架。鼓身多用椿、杨或柳木制作,经车旋而成。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,但上面鼓皮以用牛的脊背皮为好。演奏花盆鼓时,以木棰敲击上面鼓皮而发音,音色低沉、雄厚,比堂鼓柔和,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。  

鼓 

  书鼓:鼓身呈扁圆形,两面蒙皮,鼓面直径22厘米,鼓身高8.5厘米,发音较堂鼓低,但很响亮,用于北方说唱音乐“大鼓书”等各种鼓书伴奏,也适用于各地的曲艺演唱和鼓书伴奏。用单箭演奏,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,架高90厘米左右,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,右手执鼓箭击鼓表
  战鼓:外形与大鼓相似,仅鼓身较低矮,故又有“扁鼓”之称。发音比堂鼓低,但很响亮。过去曾用于宗教音乐,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宫里,藏有面直径1米左右,鼓身仅高20厘米的扁鼓。如今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、舞蹈、灯会、杂技团和锣鼓队。
  板鼓:常与拍板由人兼奏而得名,并有“单皮”(面蒙皮)和“班鼓”(过去戏班用)之称,是我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。早在唐代(618~907)就已用于“清乐”中,那时称为“节鼓”。  板鼓构造,音色清脆。随着明、清戏曲艺术的发展。便世代相衍,流传至今,广泛用于昆曲、京剧、评剧、越剧、汉剧、豫剧、河北梆子、山东梆子、陕西梆子、山东柳子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,也可以奏(如苏南吹打中的快板鼓)。它在伴奏或合奏中,常常居于指挥和奏地位。在京剧音乐中,凡人物出场、角色演唱、剧情变化,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,还与拍板起为唱腔打节奏,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,以及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。   鼓

  排鼓:我鼓类乐器中的新品种,解放后,我乐器工人和音乐工作者,总结内外鼓类乐器技术经验,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,造形美观,音色丰富多变,具有民族风格,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,广泛用于器乐合奏、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。在些歌舞厅经常看到的”架子鼓“也就是排鼓。   排鼓般由5个大小不同、发音高低有别的鼓组成套。每个鼓的两面外径相同而内径不,可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音,共可发出10个不同的音。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设备,调音的幅度般可达四度或五度,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音。鼓身固定在个制的鼓架上,鼓架上为U型的叉架,中间为套管制成的立柱,下为三角架。立柱可上下伸缩,以使鼓身随着演奏者的需要升降,鼓身装在叉架上,便于翻转进行音高选择。演奏时,排鼓多摆成字形、八字形、半圆形或弧形。鼓面可倾斜15~45度,可供立击、坐击、侧击或斜击,可以进行拍击、轮击和交叉击等。排鼓发音激烈、跳荡,中、低音宽厚雄伟,高音坚实有力,既保持了堂鼓的风格,又具有圆润、抒情的点。由于具有不同音高、音色及轻重的变化,所以适于大型民族乐队使用及鼓乐奏,是种色彩性的乐器。除可集群使用外,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,选择其音色和性能,单抽出来用于地方戏曲和器乐合奏。它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,有丰合多彩的音响果。

鼓

  小鼓(又称小军鼓、响弦鼓),是种具有响弦横置在鼓面的打击乐器。 常出现于军乐队、管弦乐团、管乐团等,以线或者低音谱记谱。
  定音鼓是打击乐器的种。定音鼓是管乐队或交响乐队中的基石。
  康加鼓是打击乐器的种。般为直径四十厘米,高度约为米之鼓。常见为两个组。
  邦哥鼓是鼓的种。多为两个组,直径及高度均约为三十厘米。常用于拉丁音乐。

  爵士鼓又名架子鼓,是种。此乐器集合许多打击乐器为体而由人演奏。 

      相关:儿童怎么练打鼓?网友表示:躲过这些坑,水平简直要逆天了!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